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登录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德育天地

高年级健康教育12——学习要讲究科学用脑

作者:陈燕萍 点击数:880 发布日期:2018/8/15 14:45:48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懂得如何科学用脑,掌握保护大脑的方法,以便使大脑更健康的学习和工作。

教学内容:

许多人老是把“累”挂在嘴边,其实,要消除心理疲劳,关键是要做到劳逸结合,体脑结合,尤其要注意科学用脑。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措施是顺应个人的生物钟规律,不要长时间以各种强制手段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

生理学家研究认定,人体中大约有40多种生理过程都受生物钟支配,即使长期卧床或者在黑洞中与世隔绝几个月,生理活动仍照常进行,而且与正常生活的人没有明显差异。一般而言,人的大脑功能有四个记忆高潮:清晨起床后、上午8点至12点、下午6点至8点、睡前1小时。

究竟怎样用脑效果最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生物钟的规律。有研究者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猫头鹰型”。这种人每到夜晚脑细胞便进入兴奋状态,精神饱满,毫无倦意,如鲁迅先生、法国作家福楼拜都喜欢在夜间挥笔著文。另一种是“百灵鸟型”。这种人黎明即起,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如作家姚雪垠、数学家陈景润,习惯在凌晨3点投入工作,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英国小说家司各特也习惯于早晨写作。第三种是“混合型”。这类人全天用脑效率差不多,但相对而言在上午8~10点和下午3~5点左右效率较高。就整个人群来说,混合型人是绝大多数,约占90%。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违背生物钟规律,喜欢采用各种手段促使脑兴奋来消除疲劳,以继续完成工作。如抽烟、喝酒、饮咖啡或者使用其他兴奋物质。事实上这种方法很不可取,因为,人们常用兴奋大脑的方法强迫大脑继续工作,就会强行改变生物钟节律,加重心理疲劳,加重细胞损伤,对机体十分有害。

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时时刻刻都绷紧神经准备应战,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工作效率也不高,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物钟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将精力最为充沛的时间段分给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力的工作。

作为学生,谁都愿意把学习搞好,让自己的成绩出类拔萃,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付出,可是有些同学学习很用功,甚至学得昏头胀脑,成绩也不见任何起色,原因何在呢?主要是错误地理解了“用功”的含义,不讲究用脑的科学造成的,用功要建立在科学用脑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要做到科学用脑,首先要了解自己大脑的工作特点。人类的大脑在敏感性、耐受性、兴奋性、灵活性等诸多方面是有较大差别的,有的人接受速度慢,但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有的人头脑灵活,但耐受性差。知道了自己大脑的工作特点就可以主动选择合乎自己大脑工作特点的学习方式,这样学起来效率就会高一些。如:头脑灵活,但耐受性较差的人,就不益采用持久战和疲劳战,应该短安排、勤调节,充分发挥自己头脑灵活的优势。而对一个睡眠较轻,兴奋性又较高的人就不益采用睡前“过电影”的方式,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再复习一遍。

要做到科学用脑,就要充分利用好自己大脑这一宝贵资源,为此你就要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工作极限。比如:若集中精力学习,你最多可以坚持多久?自己暂时记忆量最多为多少?自己的阅读速度最大为多少?自己的书写速度最快为多少?一小时最多能做多少数学题、物理题、化学题?最快多长时间构思一篇作文?记住10个单词最快需多少时间……了解了这些指标,就可以据此安排自己学习的工作量,做到满负荷,而不致超负荷运转。这方面做得不要太机械,隔一段时间就要体会一下自己各方面极限的变化,随着自己解题经验的积累,你的做题速度可能会提高,随着作文训练的深入,你构思作文的速度也会加快。这样你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安排学习量。

要做到科学用脑,就要注意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出现杂念丛生、无法控制,睡眠障碍,学习效率明显降低就要反思最近有无强烈的刺激事件发生,如果没有就很可能是学习过度造成的,这时你就要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最近是不是给自己加压了,自己的学习量是不是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极限。如果确实如此,你就有必要减少一部分工作量,多进行户外活动,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给自己心理减压力。

要做到科学用脑,就要把用脑和不用脑分开,学习时就认真投入,不学习时就把学习放到一边,尽情享受活动、娱乐、说笑、吃饭、睡眠带给我们的内心愉悦和平静,让大脑充分休息。学习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当自己情绪低落、烦乱不堪时,就应该好好关怀一下自己,设法让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这时不是关心学习的时候,你不必担心学习会拉下而强迫自己学习。记住:一个学习超凡的人一定是能让学习随心所愿的人,也一定是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人。

在紧张学习时,希望大家不要忘记科学用脑,只有科学用脑才可以保障你的学习效果,防止出现神经衰弱等不良反应。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