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悉尼坎莉溪谷公立学校(Canley Vale Public School)
浦东新区金英小学
黄一青撰稿
2015年4月30日—5月6日,金英小学张蕊清校长、顾莉华老师、陶红老师、黄一青老师一行4人受邀对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的坎莉溪谷公立学校(Canley Vale Public School)进行交流访问。
5月1日中午,我们抵达悉尼,参加了悉尼市坎莉溪谷公立学校的欢迎仪式,与校方代表见面,并参观学校。
一、参观学校,初步了解
我们与坎莉溪谷公立学校校领导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中,对这所学校有了初步的了解。
坎莉溪谷公立学校成立于1884年,是一所具有多元文化的百年老校,位于悉尼西南费而菲尔德地区。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室、礼堂和餐厅,这些配备先进技术的设施和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坎莉溪谷公立坎莉溪谷公立学校提供学龄前至小学6年级教育。现有在读学生945人,98%的学生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地区,其中40%来自越南,31%来自中国,10%来自高棉,10%来自其他地区,这样的文化多元性正融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教师有100名,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并富有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和坦诚的沟通。
坎莉溪谷公立学校还获得澳大利亚优先学校基金及国家教育机构合作项目的支持,这些资金支持使得学校能够提供一系列改善和加速学生识字技能和计算技能的机会。
二、走进学校,深入了解
1.从课程设置看悉尼教育
几天的观察与交流,我们对澳大利亚小学基础教育框架有了初步的了解。悉尼市坎莉溪谷公立学校有6部分重点学习的共同课程领域: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与环境、创造与活动性的艺术、个人发展与健康与体育。澳大利亚教育部只颁发课程纲要标准,具体教什么完全由教师自己决定。澳大利亚学生虽然没有课本,但是老师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各个学校教师用的教材都不一样,他们只是按照课程标准,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材,真正做到了课程的校本化。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学校较大的课程管理自主权,鼓励支持学校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校长可根据社区的要求、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现有教师的能力,提出学校特定的课程体系。学校的校本课程琳琅满目,有舞蹈、合唱、辩论、戏剧、象棋等等。当然,所有的小学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联邦政府课程指导意见和洲政府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2.从教学方式看悉尼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努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使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自选阅读等,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来对知识的深度进行延伸,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教室里,教师与三五成群学生围桌而坐讨论问题,教师不搞满堂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空。
观察日记一:自由选择的美术课
我们来到了一间美术室,与其说是美术课,不如说是美术活动,它没有课的时间限定,也许是半天,也许是一天,这可以由上课老师自主决定。学校管理的课程大纲,而至于怎么上,上什么内容,完全由老师自己决定。这种“慢教育”、“浅教育”为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师可以由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感悟和体会。
我们看到,三、四个小朋友围桌而坐,每个小朋友都分发到一台ipad,他们或把它捧在手里,或平放在桌子上,有的在寻找自己喜欢的画,而后照着画进行素描,有的已开始比对ipad画面为自己的画涂彩上色。不时,有学生交头接耳,互相品评谈论着对方的作品。老师常常会在桌边巡视,不时地给学生一些建议。有几位早已画好的学生,坐在教室前面的沙发上,正津津有味地翻看着ipad的电子书,他们已完成作业,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他乡异国,我们看到了真正做到学生主体,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在中国教师的眼中,这或许是过于松散的课堂,但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培养出独立、个性、创新的个体。作为上海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承认中国上海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早期十分优秀,长大后却成绩平平,活在各种规定的框框里,缺乏了创新,可能还成了交往笨拙的人。看来,中澳教育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
3.从行规教育看悉尼教育
澳洲的班级是没有班主任的,孩子们一般不会和任课老师建立特别的感情,但都很尊重老师,课程表里也没有班会课、思品课,所有的德育教育都是渗透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这一切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细想一下,这里的行为规范教育无处不在,没有班主任,每个老师却都胜似班主任,都自觉承担着行为教育的任务,真正把德育寓于教学之中,处处渗透着如何做一个文明公民的教育。
观察日记二:一个轻轻的“嘘”
观课时,我们发现,学生开个小差,说个废话是常见的,但只要老师手指放在嘴唇上轻轻“嘘”一声,于是说废话的人就闭上了嘴,课堂马上就安静下来了,无需老师扯着嗓门大声训斥,也没有看见其他同学跟着瞎起哄。这里的老师上课的声音大都比较轻,想想也是,一天上6节课,老师要扯开嗓门大声吼,怎么受得了?那他们又是怎么做到只要轻轻一“嘘”,课堂就恢复安静了的呢?我们发现,这里的很多老师都很注重建立自己的课堂规矩,并运用一定的肢体语言替代大声的训斥,开学伊始就把这些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或张贴在门口、或张贴在教室的某一块墙壁上,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会聆听,如何尊重别人,如何遵守规则,久而久之,只要轻轻一“嘘”,课堂就安静了。正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4.从环境布置看悉尼教育
我们在参观坎莉溪谷公立学校的过程中,最令人惊讶的是教室的布置。每个教室里内容都很丰富,墙上或贴着老师、学生的照片,或贴着一些学习方面的文字、最多的便是贴着学生的作品。教室里常常摆放着几张大桌子,每个桌子边上摆放几把椅子。上课时,学生们也许围坐在播放课件的幕布前,也许围桌而坐,无论哪种,都是轻松自然的课堂。老师的办公桌在教室一角,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学习用具、成捆的铅笔、若干套尺、十几把剪刀、讲义夹……任课老师的一天就和学生待在一处。有的教室里还有植物角、图书架、公告栏、所有板块的建设都是为了孩子们在一个温暖舒心的环境下学习、生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5.从特殊教育看悉尼教育
在坎莉溪谷公立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在课程建设上,也体现在为学生提供的其它教学服务上。由于这所学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来自于亚洲的不同国家),学生语言多样。所以学校设定了专门的语言训练室,为期两周老师专为新来的孩子教学简单的英语,让他们能听懂日常用语。学校专为特殊学生开设班级,为多动症、自闭症、智力低下的孩子制订特定学习内容,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学。
我们走进了六年级的一个超常生班级,那节课的主题是:Earthquake。只见一个个小组的学生围在一起,有的在查找资料把相关信息写在白板上,有的边阅读老师打印的资料边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还有的在探索区观察并寻找结果……,孩子们在交流中寻找答案,在探究学习中培养能力。
三、教学展示,互相了解
针对双方的特色课程两校开展了学科交流活动,金英小学黄一青老师为坎莉溪谷公立学校的学生社团执教了一堂“中国书法”的展示课。黄老师向悉尼小朋友介绍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和书法艺术。
观察日记三:为悉尼小朋友上书法课
孩子们很热情,当听到我们来自中国的上海时,他们瞪大了眼睛,很是兴奋。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毛笔、砚台、墨和墨汁、宣纸,准备教孩子们写“福”字。黄老师先给孩子们展示了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并用ppt播放了各种笔墨纸砚的图片,这些精美的图片引起了学生阵阵惊叹。而后,黄老师手把手地教小朋友如何握毛笔,虽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是他们很会模仿,很快学得有模有样了。黄老师拿出了红纸上写的“福”字,带领小朋友书空。为小朋友分发红纸、倒上墨汁后,黄老师开始一笔一划地教小朋友写“福”字了。虽然,孩子们没有学过中文,平时也几乎不接触中国文化,但是他们很认真地模仿,有几位小朋友甚至写出了“福”字。黄老师将代表“吉祥如意”的红色中国结作为礼物送给了小朋友。孩子们非常高兴,纷纷向老师表示感谢,并拥抱了老师。
当地报纸的一位记者闻讯赶来,抓拍了黄老师手把手教小朋友写字的照片。他会将金英小学和坎莉溪谷公立学校联谊合作的新闻报道在当地报纸上。
活动结束后,双方就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拓展课程在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和经验开展了研讨。
四、签订协议,深入交流
为增进校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语言等文化交流,浦东新区金英小学与坎莉溪谷公立学校同意开展结对交流活动,并就两校合作事宜经过友好协商,签署本合作备忘录。
两校将支持双方教师的交流与互访,通过影子活动项目,深入学习对方学校的教育理念,分享教育教学成果,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双方的特色课程开展学科交流活动,学习教学经验与评估方式。支持双方教师联合开发教学资料,特别是双语教学资料。支持双方学生的交流访问,鼓励学生通过信件与电子邮件、互访交流等形式进行有主题的交流活动,提高语言能力,增进学生对对方文化的了解。
张蕊清校长与坎莉溪谷公立学校Ben Matthews校长互赠礼物。张蕊清校长向坎莉溪谷公立学校校长赠送了我校学生书写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书法作品,张校长热情地介绍说:“虽然两所学校远隔千里、万里,但希望两校的友谊就像知己般牢固长久……”;坎莉溪谷公立学校校长也向金英小学赠送了礼物——标志有学校名称的杯子、笔、杯垫等物品。
在坎莉溪谷公立学校,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悉尼小学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可谓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对方学校的诚恳与重视、悉尼学生的热情与自信让我们深深感动,两校将根据备忘录项目不断开展合作,使两校合作共赢,不断发展。
2015年5月20日


